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咬文嚼字 发布日期:2024-10-31 浏览次数: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一节里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意译英语“artificial intelligence”借来的“人工智能”,也可简称“智能”,西文首字母词“AI”,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人类智力活动的智能体”。那么,“人工智能+”指什么呢?
这可以从“互联网+”一词说起。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同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一词走红。
“互联网”是意译英语“internet”的借词,但“互联网+”是汉语的创新。这个新词的产生有其外因和内因。外因是汉语已有的一个简便表达:表示一个事物(A),与另一个事物(X1)融合,或分别与另外几个事物(X2,X3……)融合,可以用“A+X1(A+X2,A+X3……)”。比如:“……探索了‘孵化+创投’的运营服务模式。”(《人民日报》2011年3月22日)又如:“借助于文博会的平台,培育了‘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化+金融’‘文化+电商’等产业发展新模式……”(《人民日报》2014年5月15日)可以想象一下,只是强调“A”能够分别与其他众多的事物融合,没必要把“X”一一列出时,最经济的表达是不是“合并同类项”写为“A+”?当然,内因才是根本驱动。2010年代初期,中国的互联网业界已经在探索互联网与其他行业或应用场景的融合,实践证明互联网能够分别融合的对象有很多。因此,现实急需一个新奇的简便表达。就这样,外因内因作用下,“互联网+”一词“应运而生”,指“互联网技术与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业或各应用场景的融合”。
表示“互联网与某个或分别与某几个对象的融合”,习惯用“A+X1(A+X2,A+X3……)”。比如:“‘互联网+金融’,让这个西南腹地的城市获得了发展的良机。”(《人民日报》2015年10月23日)又如:“……推动互联网与教育、医疗、社区等深度融合的公共服务创新,包括‘互联网+传统产业’‘互联网+新业态’‘互联网+公共服务’‘互联网+技术支撑平台’等类型。”(《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4日)
“互联网+”的流行“催生”了另外几个“A+”词语。如“旅游+”,指“旅游产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比如:“通过实施‘旅游+’,我国旅游业将经历一个大调整、大变革、大跨越的过程……”(《人民日报》2015年9月16日)还有指“文化产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的“文化+”。比如:“开封将大力推进‘文化+’与‘互联网+’的良性互动、融合发展。”(《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2日)
“互联网+”还“催生”了一对同义词“智能+”“人工智能+”,指“基于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与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业或各种应用场景的融合”。“智能+”出现得早一些。比如:“不可否认,人工智能会带来颠覆性的影响。放眼未来,人工智能的产业化应用,将是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引爆点,‘智能+’也或将取代‘互联网+’,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人民日报》2016年3月11日)“人工智能+”是“后来居上”的。比如:“从曾经的‘互联网+’,到如今的‘人工智能+’‘区块链+’,‘融合’正成为网络和信息化发展的关键词。”(《人民日报》2018年4月20日)有时,“人工智能+”写为“AI+”。
表示“人工智能与某个或分别与某几个对象的融合”,也习惯用“A+X1(A+X2,A+X3……)”。比如:“今年7月份与重庆疾控中心研发全球首个‘人工智能+大数据’流感预测模型,提前一周预测发病趋势,帮助重庆公共卫生部门及时监控疫情,并指导民众进行疾病预防。”(《人民日报》2017年11月3日)又如:“智能时代的大幕正在拉开,‘人工智能+教育’‘人工智能+医疗’‘人工智能+媒体’……不断打破着各个行业的发展瓶颈,重塑着不同产业的生产模式,更是给人类社会的发展拓展了更多的智慧空间。”(《人民日报》2019年9月16日)
从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到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再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标志着中国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用国家顶层设计不断释放出创新动能的新信号。这必将持续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效,给我们带来更高效、更便利、更智能的生活体验。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24年第6期《热点聚焦》栏目。)
上一篇 | 环县羊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与改进建议
下一篇 | 杜集镇沛河社区:“互联网+”助力党员教育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