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工作委员会

I n t e r n e t + C o m m i t t e e   

当前位置: 首页>首页新闻列表 >

构建“IPv6+”产业生态 支撑数字经济发展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发布日期:2024-04-16 浏览次数:

构建“IPv6+”产业生态不是单一的技术推进路径,而是一项涵盖供给侧协同创新、需求侧应用驱动、基础设施建设、基础终端载体、要素资源支撑、安全保障管理等多方面融合发展的体系化工程,需要政府加强引导、企业发挥主体力量、社会公众积极参与;需要分层次、系统化地进行统筹和推进。

智库观点

王晓明  侯云仙

当前,万物智联的应用场景要求下一代网络技术为我国物联网、数据中心、5G等技术的发展提供关键支撑,驱动各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IPv6(互联网协议第六版)+网络技术依靠其兼容性、确定性、低时延、自动化和安全等方面的优势成为我国数字化发展的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近日在2021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上提出,“要善于创造软环境,持续完善法治环境,适度超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源和服务供给。”“IPv6+”作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部分,推进部署“IPv6+”建设对于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十分必要。

一、推进“IPv6+”部署,构建“IPv6+”产业生态迫在眉睫

推进“IPv6+”部署,构建“IPv6+”产业生态是我国网络设施升级、技术产业创新、网络安全保障、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必然要求。第一,“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是互联网演进升级的必然趋势,是全球公认的唯一可以规模商用部署的互联网解决方案,是下一代互联网的起点;第二,“IPv6+”是网络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向,是提升我国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契机;第三,“IPv6+”为解决网络安全问题提供了新平台,为创新网络安全保障提供了新手段,是建设网络强国的关键支撑;第四,发展“IPv6+”是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推手,是支撑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求,为5G、数据中心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奠定坚实基础,是加快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基础网络保障。

我国密集发布各类政策文件推动“IPv6+”发展。2017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厅字〔2017〕47号)、2021年3月印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为我国推动IPv6发展提供了顶层设计。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密集发布了多项政策推动IPv6技术在行业内的应用,特别是2021年7月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中央网信办发布《IPv6流量提升三年专项行动计划(2021-2023年)》首次在国家层次的政策中对“IPv6+”创新应用数量明确了目标,激活应用生态创新活力,推进网络及应用创新,基础电信企业、互联网企业、重点行业企业加大IPv6+网络技术创新(SRv6等)力度;明确开展IPv6+技术创新与融合应用试点示范工作,实施一批“IPv6+”技术创新应用项目,不断催生新技术、新应用、新模式。

二、建立“IPv6+”创新体系,要求技术与需求双向驱动

“IPv6+”核心技术突破是拓展下一代网络创新体系的必要保证。首先通过技术体系创新,构建“IPv6+”网络开放可编程能力,实现业务快速发放和路径灵活控制;其次通过协议创新和技术创新,提升“IPv6+”智能运维效率,提升用户体验保障;最终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发展“IPv6+”应用驱动型网络,通过对应用的感知,实现不同业务的网络SLA(服务等级协议)保障。

围绕“IPv6+”技术的下一代网络应用是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支撑。尤其是面向新的5G、云和AI时代,对工业互联网、数字政府、智慧金融、智慧能源、车联网、物联网等多样化特色场景的承载网络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承载网络具备高的吞吐能力和更高效的传输策略,包括:带宽预留保障需求、时延触发的传输控制、海量连接管控需求、网络状态感知和分布式网络智能等。而“IPv6+”依托确定性、低时延、超宽带、广链接、自动化、安全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在满足新需求方面具备一定优势,为行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路径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但显然,目前对于“IPv6+”产业应用仍缺乏明确的路径,在实际的“IPv6+”产业生态形成方面还有差距。

“IPv6+”技术是拓展高级形态网络应用的必由之路。自2017年以来,通过开展“IPv6网络就绪”“IPv6端到端贯通能力提升”系列专项工作,IPv6网络性能优化、应用基础设施提速、行业应用改造、终端能力支持等核心问题得到一定解决。当前IPv6正从“通路”走向“通车”阶段,正从“能用”向“好用”转变。传统的IPv6可以解决地址不足和安全溯源问题,IPv6+进一步拓展了应用需求和场景,并有效提升下一代网络技术对其他产业数字化赋能。

三、统筹多元创新主体,培育“IPv6+”产业生态

构建“IPv6+”产业生态不是单一的技术推进路径,而是一项涵盖供给侧协同创新、需求侧应用驱动、基础设施建设、基础终端载体、要素资源支撑、安全保障管理等多方面融合发展的体系化工程,需要政府加强引导、企业发挥主体力量、社会公众积极参与;需要分层次、系统化地进行统筹和推进。构建包含“2大核心-3大力量-4大基础”的“IPv6+”产业生态的“234”发展体系。

2大核心为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核心能力建设,实现应用驱动,协同创新:供给侧建设重点在于打通关键环节、注重协同创新,包括打通网络基础设施、应用基础设施、终端、安全等环节;加快在商业互联网应用、工业互联网、智能家居系统平台等重点部署;加速“IPv6+”网络技术创新和产品、商业模式创新。需求侧建设重点在于通过重点行业领域示范试点立标杆和加强宣传推广,以应用带流量,包括深化商业互联网网站和应用IPv6升级改造,拓展工业互联网IPv6应用,完善智慧家庭IPv6产业生态,并推进IPv6网络及应用创新。

3大力量为政府引领、企业主体和社会参与,共同推进“IPv6+”产业生态建设。政府引领重点包括“IPv6+”顶层设计、组织评测、做好督促检查;企业主体建设重点包括强化企业在“IPv6+”产业生态中的主体作用,完善“IPv6+”产业供给,重点行业领域的企业积极开展应用试点示范,比如教育、制造、金融、能源等;社会参与重点包括完善行业“IPv6+”应用/监测平台,发挥IPv6专家委员会及联盟的作用,积极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推广社会各界对“IPv6+”的共识。

4大基础为基础设施、基础载体(终端)、基础要素和安全基础。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包括加快提升网络基础设施IPv6服务能力,新建千兆光网、5G网络等同步部署IPv6,以及对内容分发网络、数据中心、云平台和域名解析服务器的“IPv6+”优化和提升等;基础载体即终端建设重点包括存量升级改造和增量强化能力;基础要素包括强化标准指导、加强IPv6专用人才以及懂重点行业应用场景和需求的复合型IPv6人才培养,以及金融税收优惠支持。安全基础包括加强IPv6网络安全管理和配套改造并持续推动IPv6安全产品和服务发展。

“IPv6+”产业生态体系建设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通过不断的动态演化,在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不断创新技术和模式,打通从技术、产业到应用的通道,完善基础底座的支撑力量,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平台等社会主体在新时代下的创新力量,实现体系的不断自我进化和可持续发展,推动“IPv6+”新技术不断创新、新技术催生新业态、新业态创造新模式、新模式带动新应用、新应用催生新技术的良性循环,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网络基础力量和创新可能性。

(王晓明为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侯云仙为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高级分析师)